减重计划的实施,应强调长期坚持、循序渐进。
1.生活方式干预
生活方式干预是体重管理的首选方法,主要包括减少饮食能量摄入、增加身体活动及其他有益于减重的行为改变等。
(1)膳食干预(含个体化调整食物构成)
膳食干预生活方式干预的主要手段,在限制总能量摄入的基础上,通过均衡膳食模式或调整食物构成等,维持机体能量摄入与消耗之间的负平衡状态。
超重肥胖人群应以减脂为主要目标、维持瘦体重*为次要目标进行运动。推荐长时间中低强度有氧运动,通常需要每日进行一次或两次运动。另外结合抗阻运动有助于在减少身体脂肪的同时维持瘦体重。
(瘦体重:是指人体中除去脂肪组织之外的组织和物质的总重量,包括肌肉、骨骼、内脏、水分等。)
(3)精神心理支持
超重肥胖者的精神心理支持主要针对依从性不强、减重信心不足等问题,其目标是支持个体改变并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,具体技术包括动机访谈、自我监控、刺激控制、情绪管理、认知重建、问题解决等。如发现存在难以抑制对食物的渴望、短时间进食大量食物,伴随停不下来的失控感等情况,应进一步评估或转诊精神科。
2.医学治疗
(1)中医治疗
肥胖的病机为胃强脾弱,酿生痰湿,导致气郁、血瘀、内热壅塞。中医治疗肥胖可通过中药、针灸、穴位埋线、耳针疗法、振腹法、太极拳等达到减重目的。
(2)药物治疗
BMI≥28kg/m2且经过 3~6 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仍不能减重 5%,或 BMI≥24kg/m2且合并高血压、高血糖症、高脂血症、代谢功能障碍相关性脂肪性肝病、体重相关骨关节疾病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并发症的成人患者,可以考虑在综合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加用药物治疗,以帮助减重和改善健康状况。(具体药物治疗方法参见《肥胖症诊疗指南(2024 年版)》)
(3)手术治疗
对于BMI≥32.5kg/m2,或者27.5kg/m2≤BMI<32.5kg/m2且存在肥胖相关并发症或合并症的成年人,经改变生活方式和内科治疗无效,综合评估患者意愿、治疗依从性、手术风险和获益并充分知情后,可考虑手术。(具体手术适应证参见《肥胖症诊疗指南(2024 年版)》)
3.全流程体重管理
建立“院内诊疗+院外管理”的全流程体重管理新模式,合理规范利用 5G 移动通信、云存储、人工智能、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,实现远程采集、监测、评估、管理,帮助个体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,满足个性化、精准化、持续性的体重管理需求。
一、正确认知,重在预防
体重是客观评价人体营养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,体重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。
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,通过合理饮食、科学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,防止超重、肥胖和体重过轻的情况发生。
三、主动监测,合理评估
四、平衡膳食,总量控制
健康体重取决于能量摄入与能量消耗的平衡。在控制总能量的基础上,保持平衡膳食模式并长期坚持,是保持健康体重的关键。
对于超重和肥胖人群,应降低每餐的能量摄入,少吃高能量食物,如油炸食品、含糖烘焙糕点、糖果、肥肉等;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,如全谷物食物、新鲜蔬菜、水果等。
规律饮食、控制进食速度、避免暴饮暴食等也有利于保持健康体重。
五、动则有益,贵在坚持
长期坚持科学运动,有利于体重的保持或控制体重。
尝试运动多样化,可设置专门运动时间,也可把生活、娱乐、工作与运动锻炼相结合,如上下班路上多步行、骑车,工作时少乘电梯多走楼梯,时常做伸展运动、工间操,减少久坐时间等。
六、良好睡眠,积极心态
睡眠不足或过多都不利于体重控制和身体健康。
《健康中国行动》建议中国的成年人每天睡觉的时间平均保持在 7-8 小时。
体重还与人的心理状态相关,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保持健康体重。
七、目标合理,科学减重
超重和肥胖者减重的主要目标是降低脂肪组织的重量,在制定减重目标时要量力而行,速度不宜过快。
一般可按照每周体重减少不超过0.5公斤的速度,在3~6个月内减少体重的 5%~10%,或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设置合理目标,科学控制体重。
八、共同行动,全家健康
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。个人应养成健康习惯,同时提倡全家共同行动,保持健康体重,筑牢健康防线。
遵循以上 8 条核心知识,有助于有效防控超重/肥胖,降低慢性病风险。
· 对于大多数超重或轻度肥胖者(24.0kg/m2≤BMI<32.5kg/m2),建议初始时设立每周减轻体重约0.5~1kg 的目标,每月减轻2~4kg,6 个月内减轻当前体重的5%~15%并维持;
· 对于中、重度肥胖者(BMI≥32.5kg/m2),建议设立周、月目标,定期评估,按减轻现体重的 5%、10%、15%划分阶段性减重目标,周期为 3 至 6 个月。
(2)运动干预
老年人群体重管理(65岁及以上)
老年人群体重管理(65岁及以上):结合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肥胖相关危险因素,全面评估体重管理对改善老年人机体功能的作用,制定相应营养和运动方案。
下一篇:没有了